学校主页

【澳门威泥斯人】广西日报刊发我校党委书记黄照权理论文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彰显医学教育担当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16 作者:黄照权 校对:石鹏 审核:靳芳卉

| |

2024年7月16日,《澳门威泥斯人》第11版刊发我校党委书记黄照权理论文章《澳门威泥斯人网站入口》。

报道链接:http://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gxrb&date=2024-07-16&code=011&xuhao=1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彰显医学教育担当

桂在学习

黄照权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院校应承担起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健康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医学良才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要靠人才。医学院校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协同育人、深化改革、文化传承创新等举措,着力培养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医学良才。

注重协同育人实效,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医学力量。应发挥广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整合高校、医院、实践基地、科研机构等资源,共同构建医学人才培养平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链条。不断完善师资共享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医学实践育人模式,打造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临床教育、科研实验等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的育人体系。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搭建起促进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共识。

注重提升人才质量,培养医学事业生力军。应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全面推动新医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构建适应大健康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医学教育与民族地区实际需求的对接,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健康需求和医疗资源状况,根据实际调整医学教育内容和方向。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增设与民族地区常见疾病相关的课程,确保医学教育能够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群众健康。开展党史、科技史、行业史教育,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积极服务区域发展的医学事业生力军。

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根本的是形成更为牢固的文化认同。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挖红色资源,依托革命基地、医学博物馆、生命科学馆等研学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实境式体验,讲好“红医”故事,激发学生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责任感。定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讲座、论坛等,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感,引导其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坚持科教融合

为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贡献力量

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医学院校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着力在医教融合、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提升各族群众民生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深度融合。科研与教学相融是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途径。应以教育创新为先导,模块式构建科教融合的教学、课程及教材体系,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带入课堂。以科教合作为关键,搭建科教协同创新平台,鼓励本科生进入校内外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深化实施“本科直博”“硕博连读”长周期培养模式,依托高水平科研实践、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创新平台,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努力实现“科”“教”全链条、全要素、全主体深度融合。

提升科技支撑生命健康的创新供给能力。科技创新是医学发展的核心引擎。边疆民族地区应加大对医学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命健康相关问题,开展科学攻关、医学科技研究。医学院校应发挥科技优势、资源优势,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实验室、厅局级实验室”三级联动、梯次衔接的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聚焦地方常见病、多发病、新发传染病,加强地中海贫血、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性疾病等常见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技术赋能,促进复杂医学问题的多学科协同攻关,保障各族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产学研用深入融合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力抓手。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应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紧扣大健康重点产业、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需求,建设“医学+X”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和新兴学科,办好提升区域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学科专业,依托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深化与各级政府、特色民族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合作,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和民族医药等核心技术攻坚和创新研究。聚焦民族地区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瓶颈问题,深化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应用成果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的链条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使命担当

更好服务人民健康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是医学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也是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医学院校应在强化医教协同合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交流合作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

打造医教协同共同体。医教协同是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应深化合作,构建涵盖医学院校、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等多主体的医教协同共同体,共同推动区域医教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共同制定医学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互派医学专家等方式,推动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智慧学习等与实践教学融合,确保医学教育紧贴临床实践,全面提升医学人才临床技能和医疗能力,满足民族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一环。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的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技术落后、基层医疗服务薄弱等问题,医学院校应加快建设区域医疗新高地,建强一批区域疑难重症及罕见病重点实验室,打造“防、诊、治、康、研”一体化的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学院校直属澳門威尼斯人維基百科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智慧医院建设,完善多学科诊疗模式、延时医疗、一站式就诊服务等便民利民措施,延伸院前、院中、院后医疗服务,更好满足群众看病需要。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定向培养基层医学人才、开展基层医疗技术培训、建设基层医疗服务中心、推广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方式,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

深化医学交流合作。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民心相通,推动友好往来。应紧紧抓住时代机遇,与东盟国家等建立疾病预防、治疗合作机制。深化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远程医疗中心、医学人才培训中心、医学科创中心等机构建设,开展跨境诊疗、远程医疗、人才培训、医学科创、卫生保健等合作项目。创办和主办一系列高端国际医学学术论坛,打造“互联网医联体+国际医学”合作样板。依托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等平台,深耕“1369生命直通车”跨国医疗救助体系,共同搭建好边境线上的“生命桥梁”,在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上展现医学担当。

(作者为广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